今年全国小麦大丰收。据农业农村部信息,全国优质专用小麦面积占比已达33%,比上年增3个百分点。如果按亩产350公斤匡算,整个优质麦产量超过4100万吨。预计我国优质麦目前需求是700多万吨,进口300万吨。
不计库存,仅河南省1200万亩优质小麦的产量就超过400万吨。所以,今年小麦质量提高,但优质麦价格下跌,优普麦价差缩窄,种植优质麦的农民获得感衰减。
目前我国农业结构正在进行第四次调整。这次调整不仅只是品种调整、布局调整和面积调整,更是供给侧结构性调整。前三次都多少出现了粮食发展决策“要数量与要质量”的反反复复。这次呢?我们要看看供给侧到底缺的是什么。
国家财政立项,从产区送样检测的优质专用小麦品质检测与鉴评制度已经实施17年了。但是,检测成果的运用至今还没有突破。一年年的品质检测鉴评是检测什么?鉴评什么?其实并不仅仅只是对育种家品种的检测,更是对品种在生产管理过程中形成的产品和商品成果的检测与鉴评。同一个品种在不同区域、不同年际、不同管理体制、不同栽培技术下的不同品质表现有什么规律,针对这些规律怎样找出改善差异的解决办法,使同一类品种实现同一类品质。遗憾的是每年的检测报告出来后,很少有专家以此为依据联系生产实际进行解读分析,为产地和企业提供解决方案。技术的体系是建立起来了,但应用的体系或者说应用的机制还在路上。
中国的小麦质量工作,概括地说,前17年在研究概念,后17年在做实验室检测,今年开启的新一轮“市场化之旅”,让概念和数据重返市场,获得新型市场的检验,而靖江给优质麦产业提供了这样的可能性。今年的年会体现的 “市场化”也是中国优质麦行业服务市场的一个转型。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协会、全国优质专用小麦产业联盟加入到主办行列,表明优质麦的生产环节的能力提升成为努力方向。下一步怎么走?要走出一条优质麦的自强之路,一条有文化的产业发展之路。